湖北省联合集团推出史上最强购车季活动,集团旗下的多个汽车品牌,集体开启了疯狂降价模式,例如,东风雪铁龙C6,政府加企业综合补贴高达9万元。说实话,这个降价力度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之外,同时也让东风系在汽车消费市场上赚足了眼球
日前,湖北省联合集团推出史上最强购车季活动,集团旗下的多个汽车品牌,集体开启了疯狂降价模式,例如,东风雪铁龙C6,政府加企业综合补贴高达9万元。说实话,这个降价力度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之外,同时也让东风系在汽车消费市场上赚足了眼球。
随着促销活动消息的蔓延,这一波的热度也传到了A股市场,3月7日开盘后不久,东风汽车(600006.SH)股价便大幅拉升并封死涨停板,不过次日开始冲高回落,截至3月8日收盘,其股价下跌1.47%,收报6.7元,3月9日,又冲高,截至3月9日午盘,报收6.99元,上涨4.33%,成交量连续放大。
在此之前,东风汽车股价在此前基本上维持震荡,几乎没有大涨的征兆,然而当消息出来后立马出现涨停,全天成交额超5亿元。
同为东风系,但市场搞错了
虽然降价促销消息很火爆,但二级市场好像搞错对象了。在东风汽车当日涨停后,其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涨停可能与湖北省这次的购车补贴有关,会刺激消费者买车,但这个补贴的对象不涉及我们公司的产品,我们是做商用车,补贴的是乘用车。”
公开资料显示,在A股上市的,全称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是在港股上市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的子公司。生产与销售车型均为商用车,分为轻型货车、客车和客车非完整车辆,并不涵盖轿车和SUV业务。集团则是通过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进行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既有商用车又有乘用车。
虽然本次补贴与没有关系,但和东风合资品牌同为是东风系,这让市场展开了联想、但反观,其经营业绩非常糟糕。
经营糟糕,销量与业绩双降
近年来汽车行业在比亚迪、特斯拉、五菱宏光这些新能源品牌的围攻下,不仅私家乘用车难卖,以商用车为核心卖点的东风汽车,也面临着越来越难卖的困局。
据此前业内报道,东风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除了东风日产还在维持日常运转,东风雪铁龙标致、东风风神均已全面停产数周,库存车辆达历史极值。
3月8日晚间,东风汽车发布2023年2月份产销数据快报,2023年2月汽车销量为13,022辆,上年同期销量为10,349辆。2023年1-2月累计销量为18,490辆,同比下降32.83%。2023年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36辆,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81辆,同比下降65.53%。
此前2022年12月,公司实现汽车销量合计10125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463辆。相较去年12月,今年1月公司汽车销量下降46%,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85.99%。可以看到,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公司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在大幅下滑。
在销量下滑的同时,业绩滑坡也比较大。
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1.23亿元,同比下降25.23%,归母净利润9803.79万元,同比下降高达80.93%。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8.21亿元,同比下降16.01%,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75.04万元,同比下降128.59%。可以看出,三季度的净利润情况在加速恶化,业绩大幅下滑,尤其是扣非净利润,只有1700多万元,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
而且,把时间拉长来看,对比十年前,的营业收入接近于下降了50%,净利润也早已经徘徊不前,成长性有所缺失。
短期应收账款攀升
东风汽车目前除了业绩糟糕之外,或许还存在着某些问题。
钛媒体APP注意到,近几年来应收账款波幅较大。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金额为37.28亿元,相比前一年同期应收账款金额42.17亿元,明显呈缩小趋势。而且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基本上也是逐年在下降,可能表明公司处置应收款风险成效显著。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的短期应收账款却增加显著。2021年上半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金额合计为12.63亿元;到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急速攀升至17.05亿元。
从短期应收账款占收入比重来看,2021年上半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金额合计占总收入比重为14.28%;到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激增至27.05%。
梳理发现,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主要集中在应收新能源车补贴款(国补)和应收新能源车补贴款(地补)。不过,这两项款项呈明显下滑趋势,并没有出现激增。
2022年上半年,应收新能源车补贴款(国补)和应收新能源车补贴款(地补)分别为14.50亿元以及4.9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7.69亿元以及5.26亿元。
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来看,近年来的坏账准备金额和计提比例升势则较为明显。2019-2021年,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4.52亿元、6.36亿元和9.51亿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6.93%、11.87%和20.79%。
短期应收账款增加意味着如果能在短期收回,就能缓解现金流,对企业的影响不大。如果坏账过多,难以收回,那么是否意味着公司又将面临应收风险?针对上述问题,钛媒体APP已向发出致电,但截至发稿公司方面未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