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类企业和小微特色企业,是股市的亮点,因为痛点在于高科技,民企解决就业,漂亮50是税收和价格的压舱石
文/叶檀☞ 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有一篇文章,决定未来的激励制度、分配制度怎么走。
这篇文章被低估、被淹没,但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注定会驶出礁区。
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退出舞台,橄榄型稳定社会,将是长期追求,兼顾效率与公平。
橄榄型社会,顾名思义,就是极富和极贫群体少,中产收入阶层群体大,是国际公认的稳定社会。比如美国、日本、北欧,都是橄榄型社会。
破除极富和极贫
我国香港地区,是见证了贫富差距扩大的活例证。虽然中产阶层收入不少,但生活质量不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这是一座富裕的城市,也是一座贫穷的城市,这是一颗蒙尘之珠。
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过38万港元,稳居世界前20名,高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经济体。
闪闪发光的另一面是,香港贫穷人口攀升到137.66万,贫穷率达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为0.539,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创45年来新高,远高于0.4的警戒线。这是香港特区政府2018年11月公布的数据。
香港有49.5万老年人被界定为贫穷人口,65岁以上老人贫困率高达44.4%。这些人一辈子住笼屋,无法养老,工作到七八十。在香港,65至69岁的劳动人口参与率达到22.6%。
体面的生活和他们一生无缘,这是愤怒累积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个锥形结构,可以刺破一切,不是一颗稳定的橄榄。
实际上,任何地方都要经此一劫,就看如何渡劫而过。以日本为例,经历了成功的明治维新,经历了多次战争,日本远远没有成为橄榄型社会。
真是,成也财阀败也财阀。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实现国民财富倍增计划后,与工业、城镇化的成功一起,日本成为橄榄型社会,就此彻底改变。
日本能够改良骨子里的战争、好斗基因,与普通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摆脱极端思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产收阶层,有密切关系。
1960年,池田内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一倍。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
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2倍,从1960年的395美元,收入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失业率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日本同时成为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功告成。
美国、欧洲在二战后最幸福的时光,同样是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大涨特涨的时候。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66.7%的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瑞典更高,有75%认为自己是体面的中产。
现在情况截然相反。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掀起的贫富差距大讨论,从欧洲席卷到美国,成为一股世界思想风潮,其背后的实质是,有一股社会势力对贫富差距过大极不满意,中产收入的世界岌岌可危。
在经历过东方之珠的教训,学习过成功的案例之后,我们选择的路径非常清楚。
财富中坚阶层3亿人 起码扩大到6亿!
什么叫做橄榄型社会?中产收入阶层占比超过60%以上。
中国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庞大,但贫困基数太大,贫富差距过大。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有多少?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按照美元兑人民币1∶7的汇率计算,年收入在2.5万到25万元人民币。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毛盛勇测算,以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为基准,按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合计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银行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在高收入组内部把25万元以上群体扩大到10%,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组的20%人口,合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达到30%。
正因为如此,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苏海南认为,中等收入者不能按照这么算,中国得有自己的算法。一个人只有那点工资,没有其他资产,是不能过上体面生活的。
他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或当地城镇居民家计调查折算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2.5倍为上限,个人全部收入稳定处于这一区间,家庭住房问题基本解决,还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就是中等收入者。
按照2013年的数据算,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是中等收入阶层。2013年底,我国中等收入劳动者有1.6亿多,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7.7亿的20%;加上其赡养人口合计约为2.4亿人以上,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6亿的18%。
30%的中等收入阶层明显太少,离60%的标准橄榄还有一半。
并且,现在还有三大症结需要解决:一部分人集中了过多的财富,财富生成途径不公平,税收体制未进行大的改革。
产业、税收模式 将发生巨变!
过去四十年,国人正常的财富生成方式大概有两种,办企业的经营性收入,购房炒股等的财产性收入。
一些人仅靠买房,就可以成为“山大王”,这既非公平的体现,也无助于效率的提升。在一些人眼里,这种显失公平的做法,使税收失去了基础的作用。
要扩大中产收入阶层,形成橄榄形社会,好的经验必须学。
美、欧、日是怎么做的?第一步就是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就业率提高城市化率,让农村多数人到城里企业工作,实体是中产之魂。
靠炒房、金融投资实现致富自由的,毕竟是少数,我国香港地区中产阶层幸福指数下降跟房价上升,跟普通人就业机会减少有密切关系。
中国要走的是日本、德国之路,而不是城市经济体之路。跟着新加坡学,怎么学?体量相差太大,根本不是同一种动物,干掉实体一味发展服务,不现实。
小的经济体可以做特色小菜,大的经济体一定要做满汉全席。
所以,在这篇重要文章里面还有一句话,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发展质量效益、扩大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建设技能型劳动者队伍等重大问题。
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就业者要成为技能型工人,他们必须学会一项技能,进入企业或者机构,过上体面的、有安全感的中产阶级生活。
顺理成章,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资本货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不会丢,也不能丢。创新类企业和小微特色企业,是股市的亮点,因为痛点在于高科技,民企解决就业,漂亮50是税收和价格的压舱石。
未来税收模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改良贫富分化的极端性,财富的二次分配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倒不是会再来一次大土改,而是通过静水深流式的财富再次分配,削减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的产生机制,让中产收入阶层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不过,产权、税收事关所有家庭财富,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改变煞费思量。最好的办法不是夺人嘴里的,而是增量的重新分配。
在大数据时代,增加精准的征收力度,逐渐让高收入者习惯资本利得税等税种,在降低实体税收的同时,增加监管,可能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