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市场化的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及基金经理变动已是业内常态,不过个人系公募恒越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总经理助理高楠的离任还是吸引了市场诸多目光。
高度市场化的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及基金经理变动已是业内常态,不过个人系公募恒越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总经理助理高楠的离任还是吸引了市场诸多目光。
恒越基金近期公告称,基金经理高楠因个人原因离任。高楠于2020年4月加盟恒越,并在2021年跻身“一线”,多只基金业绩排名靠前,管理规模最高达120亿元以上,撑起了恒越基金大半江山。
对于高楠的下一站,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高楠将加盟永赢基金担任基金经理。永赢基金被业内视为“黑马”基金公司,成立尚未满10年,权益投资已崭露锋芒。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为 “90后”,董事长马宇晖是“80后”,自带最年轻基金公司董事长的标签。
回顾2022年,基金经理变更频繁,共有325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与2021年相比再创新高。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后选择奔私,也有部分仍在公募行业发展,大多数知名基金经理进入新东家后发行的新产品首募成绩都不错,展现了较强的个人号召力。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员流动是公募行业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投资者可以着重观察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在此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
恒越基金已尽力挽留
对于高楠的离任,恒越基金相关人士回应券商中国记者,“优秀的投研人才尤其是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经理,是市场的稀缺资源,会受到行业其他机构的关注和招揽邀请已逐渐常态化。可能高楠考虑换个环境在更大平台上发展,职业发展跳槽是正常的人生选择,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公司充分尊重高楠的意愿。”
上述人士表示,恒越基金对高楠的离职深感惋惜,并尽力做了挽留,但仍尊重个人职业发展的任何追求选择,并祝愿高楠在新平台上发展顺利。据悉,恒越基金为高楠努力提供了业内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给予了股权激励,并在2022年8月将高楠升任为公司总经理助理。
截至2022年末恒越基金投研团队已超30人、接近该公司员工总数的40%,目前该公司总经理黄小坚亲任投资总监,共有8位公募基金经理和2位拟任专户投资经理,超过10位投研骨干平均从业年限达12年;另有10余位行业研究员、2位固收研究员、1位宏观策略研究员和6位交易员。
在离任公告中,高楠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分别由赵小燕、王晓明、陈思远、赵炯接任。公开资料显示,赵小燕现任公司研究总监,曾就职于平安证券、华泰资管等公司,2021年8月份开始担任恒越蓝筹精选基金经理,目前管理规模为54.23亿元。
王晓明2022年3月份开始担任公募基金经理,此前曾在兴业证券、长江资管等公司担任研究员,并在淳厚基金担任基金经理。
陈思远在2021年7月加入恒越基金,在2022年11月25日被增聘为恒越成长精选的第二基金经理,和高楠一起管理该基金。赵炯2021年8月份加入公司,将接任高楠管理恒越内需驱动。
成立于2017年9月的恒越基金是一家个人系公募,作为次新基金公司,业务发展过程中无疑会面临品牌知名度有限、技术系统运营成本高、渠道拓展困难等诸多困境,可谓“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今公司“顶梁柱”高楠的离任,是对公司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的再一次考验,恒越基金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未来的投资业绩才是最终检验。
新锐公募永赢招揽贤才
高楠的下一站去向,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高楠将加盟永赢基金担任基金经理。
永赢基金成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股东方为宁波银行和华侨银行,各自持股71.49%和28.51%,是国内第15家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
永赢基金董事长马宇晖是最年轻的公募基金董事长,他将公司未来10-15年的发展对标行业“头部”资产管理公司,“头部”的定义包括几大要素:产品线齐全,投研团队内生培养,公司内部对于“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充分认可,在行业具备一定影响力。
目前永赢基金副总经理兼权益投资总监为李永兴,他于2017年加盟永赢,北大金融学硕士,16年从业经验,具备扎实的基本面分析和宏观解析能力,拥有行业少有的自上而下资产配置能力以及稳健的投资风格。与此同时,作为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李永兴既有很好的行业全局视野,又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
“纵观行业过去20余年的发展,众多基金公司起起落落,核心的变化就在于投研实力的变化,如果想成为一家长期具备竞争力的基金公司,投研肯定是核心。对我们来说,不仅需要有当打的投研人员,还需要有稳定的培养机制充实后备力量,这才能决定公司的长期战斗力。”李永兴曾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李永兴认为,永赢是轻装上阵,任重道远。“这个阶段首先要对标最好的资管公司,要学会审视我们的研究员跟顶级研究员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的基金经理有多大差距,作为团队管理者,我跟顶级公司的管理者有怎样的差距,去逐步缩小差距,再考虑销售投研的一体化配合,整体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提升。”
高楠的加盟,将为永赢基金权益投资再添关键人才,也助力永赢基金向更高目标迈进。
银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永赢基金非货币公募管理规模为2299亿,全市场排名22,较2021年末新增超460 亿。权益产品线日臻完善,投资风格基本全覆盖,累计发行权益基金37只。从业绩上看,海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永赢基金最近三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为63.11%,排名行业前36%。
近年来,永赢基金权益业务快速发展,并于2022年成立香港子公司(永赢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进一步完善了境外布局。
过去一年离任基金经理人数创新高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更非常频繁。有不少公司增聘了基金经理,也有不少公司有基金经理离开。统计显示,2022年,共有325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与2021年的323位相比再创新高。
具体来看,2022年,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国君资管、汇添富基金、鹏华基金、富国基金等机构新聘的基金经理人数较多。嘉实基金的新聘基金经理达到了31人,华夏基金的新聘基金经理也有29人。与此同时,2022年内,工银瑞信基金的离任基金经理达9人,其次是嘉实基金,离任8位基金经理,鹏华基金、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也都有7位基金经理离任。
从基金经理的变动率来看,小型公募和部分外资公募的基金经理变动最为频繁,基金经理流动率较低的则是部分中型公募。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头部公募的基金经理有渠道和宣发优势,容易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因此也容易得到更多的外部发展机会,反而不会成为行业内最稳定的从业群体;小型公募可能因为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太明朗,或者待遇较低,使得员工产生较高的流动性;外资公募参与中国公募市场的时间不长,需要一定的磨合以适应本土规则,如何选择适合外资风格又熟悉本土市场的基金经理,也是外资机构的一门必修课。
回看2022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曾经的“顶流”或者大众认可度较高的基金经理,这些大咖的离职去向也非常多样化。
比较主流的去向是“公奔私”。比如,2022年,业界颇为关注的董承非、周应波等知名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公募行业,加入私募。董承非加入睿郡资产,任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周应波成立运舟资本,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森和崔莹加入勤辰资产,分别任合伙人、投资经理。招商证券研究所曾指出,大部分“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会选择自主创业,占比约七成,其余少部分会选择加盟。
不少基金经理在“公奔私”后持续在新公司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去年5月,董承非奔私后的首批私募产品发行,募集金额达45亿元。无独有偶,去年8月,周应波奔私后的首批新产品在募集首日就大卖超30亿元,运舟资本从产品宣传期开始,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迈入了“百亿私募”阵营。
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公奔公”,继续留在公募行业发展事业。2022年,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调动了公司,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赵诣、张雪、闫思倩、魏晓雪等。其中,赵诣离职农银汇理基金,加入泉果基金;张雪离开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加入广发基金;闫思倩离开工银瑞信基金,加入鹏华基金;魏晓雪离职光大保德信基金,加入外资公募路博迈基金。
“公奔公”的基金经理也展现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去年7月,被称为“新能源一姐”的闫思倩加入鹏华基金后发行了首只产品,募资规模超31亿元。去年10月,2020年的公募“四冠王”赵诣发行了加入泉果基金后的首只产品,该产品的首募金额达到了99.07亿元。
对于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新高一事,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公募行业无论是高管还是基金经理,变动率相比前几年都有明显提升。整体而言,这是行业规模做大,活力增强的体现。应该看到,在部分出色的从业人员离开公募行业的同时,也有不少优秀的泛金融从业人员加入这一队伍,而另一些从业人员在职业调动时也仍选择留在公募行业,足见行业本身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在他看来,吸引优质人才是公募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行业人员变动加剧,人才竞争激烈,对每家基金公司都是挑战。不过,人才流动目前已经趋于常态化,投资者也可以以平常心对待变动,侧重关注公司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