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中保障民生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靠此上市属于“发国难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疫情结束之后,核酸检测作为常态化的商业服务性检测手段是否可以上市,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节点显然是不适合允许其上市的

近几天,关于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和核酸检测公司造假的新闻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全民关注。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原定于11月25日科创板上市的翌圣生物,在上市两天前接到上交所通知——取消本次审核,宣布上市失败。

据上交所官网显示,取消审核的原因是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审核。这意味着不仅这家核酸检测公司无法上市,以后对相同业务公司上市都将“从严审查”,此举几乎等于给多家准备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业务企业都宣判了“死缓”。

大量舆论认为,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中保障民生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靠此上市属于“发国难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疫情结束之后,核酸检测作为常态化的商业服务性检测手段是否可以上市,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节点显然是不适合允许其上市的。

本文不重在探讨核酸检测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仅从其商业模式探讨核酸检测企业上市能否在资本市场站住脚。

应不应该成为一门生意?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应防疫需要催生了众多的核酸检测公司。

虽然核酸检测费用一直在下降,由最初单人核酸检测费用100多元逐渐下降至几十元,再下降至3.4元(十人混检),但随着核酸检测成为全民日常需求,核酸检测企业依然赚得钵满盆满。

近期,多家核酸检测机构筹备上市,引发了巨大争议。据BT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沪深北交所涉及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IPO公司共计13家,具体名单和IPO状态如下表。

核酸检测公司IPO引发了舆论风暴,沪深交易所于11月21日专门就拟上市公司业务和收入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对于已经上市或即将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两大交易所明确表示,将从严审核这类企业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对如此众多的核酸检测企业密集IPO,监管层对其主营业务的成长性以及生产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进行问询,多家公司在回复中明确表示,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增长具有偶发性,存在未来可能因为新冠收入下滑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在答记者问后的第三天,上交所宣布取消翌圣生物原定于25日上市的上会决议,直接给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宣判了“死刑”。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核酸检测只是一个通行的医学检测手段,不宜市场化为需要持续维持业绩的上市公司的永续经营性行为,尤其是在当今核酸检测问题频出、市场声誉受损严重且准确率存疑的时候更是如此。“上交所取消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应该是好事,这也就堵住了资本与公权力相互渗透与勾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十分重要。至于未来在疫情结束之后,核酸检测作为常态化的商业服务性检测手段是否可以上市,我认为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节点显然是不适合允许其上市的。”

投资人史保刚对上交所的“从严审核”表示支持,他认为这些核酸检测企业的井喷上市,是不尊重广大受疫情影响的老百姓,也容易引发社会层面的抵制,“核酸检测是国家层面的防疫措施,但这些企业上市的话,会给人一种发‘国难财’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核酸检测业务营收占公司营收80%以上的公司,他们要上市的话,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能力。”同时史保刚认为一旦这些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将会对其他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核酸检测业务不具备常态性,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他们失去盈利的土壤,就会把‘圈’到的钱转移到别的行业,要么收购别的行业,要么投资别的行业。”

知名投资人朱酒也认为从严审查核酸检测公司的上市资质,几乎是封死了那些企业上市的路径,“核酸检测不是常态,不应该上市,核酸检测企业盈利确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受政府防疫政策影响也较大,目前舆论压力较大,从严审查是必须的,一是消除民愤,二是从经济本身入手,剔除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上市。交易所对于核酸检测相关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与科创属性进行严格审核,这是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则认为核酸企业上市等于是“发国难财”,“核酸检测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畸形的,对准备上市的核酸企业采取紧急刹车无比正确,这些企业本身科技含量有限,即使上市了也很难保障盈利的持续性。毕竟疫情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尽管,近期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呈“井喷”之态,但上交所和深交所开始从严审查,已经宣布给他们按下了暂停键。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