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年,还是手里拿着现金,存着“余粮”觉得更踏实一些。 而一块表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又非刚需,在这种前提下,自然保不动值了。 小额轻奢可能还可以保值一段时间,比如包包、文玩等等。 整体看来,越是高价、越是非刚需、流动性越差的资产,越难保值。
如果给今年上半年起个名字,我愿意称它为“跌年”。
股票跌,基金跌,房价跌,人民币跌,出生率跌........目之所及,全都是一条条下滑线,没有什么是不跌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原以为保值的东西,也都无一例外,统统跌跌不休。
积累多年财富,眼睁睁看着从指缝中溜走。
当然,每每到这种时刻,市场上都从来不乏博弈者,不少人在这种形势下嗅到了机会,蠢蠢欲动。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感受到紧张,焦虑,担忧,甚至迷茫,恐惧,绝望。
为什么所有资产都在今年齐声下跌?它们什么时候才能止跌?持有什么东西才能保值?
01
其实仅仅在一年前,股票还是“财富”的象征。
假如你在2021年年初买入一支股票,那么到了年末,你大概率能净赚5万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去年国内所有1.7亿股民加在一起,一共狂赚了9万亿,平均下来就是这个数字。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去年股市的疯狂——全年累计交易257.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沪深两市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创历史之最;总市值超过92万亿元,创历史顶峰。
扶摇直上的k线图,让财富如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也让风起云涌的韭零后们,把股票、基金当成了阶层跃升的梯子,争相入场。截至今年3月,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猛增至5.41亿。
但盛极而衰,当繁荣来到顶峰后,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4月25日,上证综指迎来暴跌,时隔22个月再次跌破3000点,带来了一场覆盖96%以上个股的普跌,让大多数人一整年的收益重新归零。
新潮的财富增值运作折戟之后,大家不由自主想起传统招式——买房。
房子,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认为是绝对保值的资产。
尤其是见证过楼市爆涨的老一辈更是笃信,什么都会跌,房子不会跌。
数据可以支撑这一点——从2010年开始,全国房价连续涨了12年,无论何种政策调控,都阻碍不了房价的一路狂飙。房子就像是定海神针,支撑着很大一部分人的财富神话。
但唯独到了今年,这个神话破灭了。
年初开始,房价不仅开始跌,而且还一跌不可收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平均房价为10139元/平,然而今年一季度跌至9552元/平,与2021年相比,下降589元/平,一夜间回到了2019年的房价水平。
随着房价下跌,销量也随着开始跌。
今年前4个月,销量上千亿的房企数量只有3家,与2021年1-4月的9家相比,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而这TOP3房企同比更是少卖了3000亿,十分惨淡。
不仅前三甲房企销售额下降明显,今年以来,百强房企累计销售额均值下滑幅度逐月放大,1月同比下滑23%,到了4月就成了50%。
萧条的楼市,也让投资力度随之大减。
中指数据显示,1-4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362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5.9%。TOP100门槛值为12亿元,较2021年4月下降10亿元,
从价格,到销量,再到投资,楼市完成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三连跌。
为了提振楼市,各地陆续出台了楼市宽松政策。
比如郑州,出台了郑州的19条新政,松绑了限购、限贷,还重启货币化安置。
比如淮安,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同时,降低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
比如赣州,购房者年龄放宽至70周岁,白头老翁也能贷款买房。
还有哈尔滨、苏州、福州、大连、衢州、秦皇岛、兰州、南宁、昆明等90多个城市,都发布了不同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
更让人想不到是,比楼市更早绷不住的是表届的“硬通货”——劳力士。
众所周知,劳力士一直以认知度高、型号稀少、价格坚挺、保值率高而著称,行业里还有一“劳”永“益”的说法,甚至不少人单纯抱着增值的想法来收藏某些限量款。
不过到了今年,连劳力士也硬不起腰板了。
3月初,原本行情大好的劳力士热门款急转直下,开始向下俯冲,不过幅度不大,大约在12%左右,因此当时普遍认为“这不过是技术性调整”。
但令大家都没预料到的是,这却成为了“大跌”的开始。
从3月初到现在,短短的时间里,劳力士热门款行情一路下滑。其中绿金迪的跌幅最大,价格蒸发了近40万。
其他款劳力士也没好到哪儿去——白钢迪,从40万到30万左右,跌幅25%;五珠链红蓝圈,从24万到16万,跌幅34%。
对比过去两三年的历史,这是劳力士热门款跌幅最惨烈的一次。
那么基金、股票跌也就算了,为什么连被称为是硬通货的房子和劳力士,也开始跌了?
02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另一个最近比较热的话题:就业。
说到这里,想必许多打工人都不自觉地露出了痛苦的表情,无奈摇一摇头。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变得无比严峻。一边是“大厂裁员”、“金三银四消失”等新闻不断映入眼帘,一边是“史上最多毕业生1076万”的消息屡屡冲击耳膜,无数职场人每天过得心惊肉跳,苦不堪言。
没毕业的大学生的情况就同样好不到哪去。
智联招聘不久前发布了《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经降到了6295元。
这是近几年来报告中,期望薪资的首次下降。2021年的数据是6711元。
在这种情况之下,“旱涝保收”的公务员便成了更多人的梦想职业。
统计显示,今年公务员考试最终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至212.3万人,同比增长35%,创造历史记录。
连清华这种名校,去年前往体制内的比例都占到了近7成。
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此外,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26.8%、2.9%。
从这些都能看出,今年的就业形势是真的不容乐观。
在疫情肆虐、中美竞争、俄乌冲突的多重影响之下,过去那些能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比如地产、教培、互联网、酒店服务,都迎来了低谷,不同程度缩编。
大家的工作选择变少,对于手中的钱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和小心。
过去有闲钱,看到几千块钱的衣服,想着下个月能挣更多,买就买了;
过去手头有富裕,看到一款上万的手机,想着工资还能再涨一涨,买就买了;
过去发完年终奖,看到几万、几十万块钱的手表,想着不过相当于一笔奖金,买就买了……
但到了今年,还是手里拿着现金,存着“余粮”觉得更踏实一些。
而一块表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又非刚需,在这种前提下,自然保不动值了。
小额轻奢可能还可以保值一段时间,比如包包、文玩等等。
整体看来,越是高价、越是非刚需、流动性越差的资产,越难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