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智囊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副总理刘鹤的改革观

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从幕后走向了台前。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大会经投票表决,任命刘鹤为国务院副总理。提起刘鹤,为人低调、思想开放似乎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但在另一面,这个学者型的睿智官员也将改革奉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纵贯线”。而今,角色的转变让刘鹤由知及行,正式从政策的设计者成为政策的实施者。

“救火者”

一头标志性的白发,高挑的个子,精神矍铄,步履稳健。2018年,这个形象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就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关键时间里,刘鹤带队赴美。更重要的是,刘鹤因此行错过了当时正在召开的十九届中央三中全会会议,访问时长更是达到了破格的5天。而在这场重要的访问背后,是中美经贸关系愈加紧张的大背景:中美贸易波折不断,“301”调查多次叫停中资背景企业的在美收购,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洗衣机以及钢铁和铝产品也屡屡碰壁……

外界认为,刘鹤访美是为了讨论双方的贸易争端。但从中方的表态中不难发现,在刘鹤赴美期间双方探讨的议题中,“中美关系”实际上排在“两国经贸领域合作”之前。就在刘鹤启程的当天下午,中国商务部宣布自2018年2月27日起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刘鹤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积极主动引导中美关系发展。而在这之前的达沃斯论坛上,刘鹤40分钟的演讲也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的强音,令人印象深刻。

这场达沃斯论坛也是刘鹤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关键节点。作为中央核心经济智囊,刘鹤的演讲也成了达沃斯论坛的核心看点之一。刘鹤承诺,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要隆重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同时,中央政府也正在研究相关举措,其中有些措施很可能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

经济智囊

2013年,刘鹤被提升为中财办主任,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多尼伦飞往北京参加中美高层会晤。习近平指着身边一位身材高大、富有学者风度的助手对多尼伦称:“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这样的介绍直接让多尼伦临时更改了自己的行程,于当晚与刘鹤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会议室进行了会面。

有人曾将刘鹤称为“中国的萨默斯(美国白宫原首席经济顾问)”,以强调刘鹤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这样的评价来源于刘鹤此前的成就。据了解,刘鹤早年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工作,在此期间,刘鹤曾主持制定过十多部国家产业政策,其中5部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另外,刘鹤还参与过“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同时还是多次中央全会文件的执笔人之一。随后,刘鹤在任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时,又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并就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

多重身份让刘鹤得以参与多项国家改革方略的设计,也正因如此,刘鹤也被外界誉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操盘手以及中国新经济计划的总设计师。

学者们经常提及的“顶层设计”也与他有关。2001年刘鹤供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时,当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一篇“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语部分,刘鹤写到:“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而这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首次使用“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刘鹤也是全程参与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

改革派

刘鹤的“智囊”里有多少灵丹妙药?太平洋证券给出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今年1月底,太平洋证券发布的《思想的格局:刘鹤30年经济思想脉络梳理与思考》研究报告对刘鹤68篇学术论文及23次公开讲话进行梳理,从供需结构及金融风险两条主线总结了刘鹤的经济思想脉络,包括通胀回归合理水平需要供求结构的再调整、发展新经济不仅是补短板,也是降低宏观杠杆水平的有效途径等内容。

刘鹤对改革抱有坚定信心。几天之前,国家机构迎来了重大调整,刘鹤署名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用5000余字剖析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必然性,同时对于如何有效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问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如今,随着新一届领导人的集体亮相,刘鹤又多了一个身份,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让他在政策制定的路上更进了一步,而这也将提供给刘鹤一个关于经济政策的更加宽广的舞台。

此前,刘鹤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年会上也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是因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关于未来的经济改革之路,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料到,但是刘鹤的《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却也给出了答案。刘鹤在文章中称,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第一是中国要加快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第二是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