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信群里流传着某券商新财富最牛拉票照
就在今天,一年一度的某第三方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正式开始投票,牛妹已经预感到了一场"血雨腥风"的降临。
作为一个被称为卖方研究"奥斯卡"的盛会,往年的评选通常是8、9月"拉票",国庆后开始投票,11月放榜。不过根据今年的最新消息,主办方突然通知9月20号、也就是今天开始投票,月底前投完,令不少机构大感意外。
不过还!好!每一年从8月开始其实就进入了卖方机构的拉票季,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酝酿,大家已经使劲浑身解数、拼尽所有力气、用绳命拉了票,颇有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意思……
而牛妹也从基金经理那里打听了不少今年这场评选拉票大战的最新战况。
拉票屡出奇招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卖方机构通常是各出奇招。既然投票这种"生杀大权"掌握在公募、私募、保险、信托等买方机构手上,只要能从对方手里拿到这一票,那必须能豁得出去。
这是一种气概,一种决心,一种勇气!不信,请看下面基金经理为我们发来的一线材料:
除了单兵突进,还有一些团队集体上阵的,比如↓↓↓
当然了,除了斗颜值,还要拼独家绝技,也就是一些比较偏门的拜票招数。往年的评选中,各家分析师为了拉票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请吃饭、送购物卡、拍微电影、写鸡汤等等,各种方法层出不穷。不过,今年该主办方官方明确表示,所有参选者及投票方须签订并共同遵守其最佳分析师评选公约,不得进行与证券研究工作无关的拜票、催票等不恰当拉票行为,机构投资者不得要求并自觉抵制各种不恰当拉票或投票行为等等,使得整个场面略显低调。
不过,这仍然挡不住卖方机构熊熊燃烧的拉票之心。有公募人士表示,往年美女研究员都是给买方送饭,今年改早上送酸奶了。基金公司投研部门所在的楼层一般都有冰箱,买个一两箱酸奶,"这个不过分吧?"
虽然今年不让送购物卡、公交卡了,不过没说不让给别的呀,于是卖方机构们转而开始在群里狂发红包。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说了,"中午趁着午休又抢了一堆红包",真金表真心有木有!
基金经理的投票话语权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读者和牛妹有着一样的疑问:为啥这些卖方机构这么重视这个评选?
做了这么多表情,基金公司到底买账不?
先来简单说说第一个问题。大体来说,在行业内,分析师可以被分为四类:某白金分析师、某分析师、某入围分析师、其他分析师。
这四类分析师无论名气还是薪水都是随着上面的排序递减的,第一类和第四类甚至可以相差若干倍。除此之外,一人成为该第三方的明星分析师,整个团队甚至公司都跟着沾光,这么一看,不遗余力地拉票上位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基金公司的票怎么投?上述大型公募人士告诉牛妹,其所在公司从总经理到一般基金经理都仅有一票,不过这些票的权重也有所不同。简单说来,按照该评选的规则,总经理、投资总监、研究总监每人一票的权重分别为5、4、4,也就是说可以一票顶四、五票。而普通基金经理的权重就要看其所管理的基金规模,10亿元及以下权数为1,10~30亿元为2,30~50亿元为3,50~100亿元为4,100亿元以上为5,大抵如此。相比往年的标准,门槛也是略有提高。
另外,虽然私募基金们一张票的权重通常只有1分、最多也就2分,但今年该第三方分析师评选还提高了投票资格的门槛,资金规模要求从过去的3亿元提高到了6亿元。大型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还需要同时满足有投资A股和注册资本在10亿元及以上两个条件,银行总资产则要求在500亿元及以上。这也意味着,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募、券商资管今年连投票资格都没有了……
公募人士:风气该改改了
重中之重总要留到最后来说:千奇百怪的拉票姿势到底有用没用?牛妹询问了多位公募基金人士,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1、基金经理A:本次第三方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投票还是基于卖方平时的研究能力,这种临时包佛脚的尴尬行为基本没啥用。
2、投资经理B:都会按真实提供的研究服务价值进行打分,主要是对方提供的报告和建议,时间点推荐得对不对、品种是不是行,还有研究的持续性、深度、价值。
如果打过招呼的,同等情况下可能也会优先考虑。
3、公募人士C:基本没用。不过不单是因为上面说的研究能力,而是要跟人脉关系综合因素搭在一起考量决定。
4、某大型公募营销部人士:之前遇到过某家卖方机构的女研究员,路演就是短裙、各种大浓妆,全程基本不怎么讲,销售都比她讲得多。一股子歪风邪气,风气就是这样子被带坏的!
5、某(乱入的)券商销售人士:能赚钱,作下妖也无妨。
其实5方意见看完,拉票有没有用基本上也就很明了啦。除了噱头造得足,营销有好处,各种奇特的拉票招数实际用处并不大,甚至起了一定反效果,让不少买方机构人士产生不适感。
俗话说"名利场中掘清流,修罗道里塑金身",不过做起来也不容易。打铁还得自身硬,日常工作里做好自己的专业、多为买方创造价值,拉票时平实简单地走个心,说不定还能有奇效哦。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