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行业开年就在抢人了。
期货行业开年就在抢人了。
“因人员紧张,没过完(正月)十五我就开始出差,目前已经跑了12个城市,下周准备去郑州和上海。”一位圈内的朋友说。
因各行各业强劲复苏,期货行业人才匮乏越来越明显,不少公司开始在行业内搜罗人才。丰厚的薪酬待遇,自然是招揽人才的重要法宝。
期货日报记者发现,春节过后人才大战如火如荼,有知名机构更打出“急聘”的提示。
“各大机构对拼脑力的投研人才和资源丰富的营销人才都给出了丰厚的待遇。”华东地区的一位猎头告诉记者。
急聘!
对圈外人来讲,期货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期货行业人才一直都短缺?
期货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物,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的标准化可交易的合约,根据这一合约,交易方可以按规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刻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金融资产。
对于期货行业的人才短缺,中辉期货董事会秘书黄健告诉记者,主要是相对其他金融行业,期货行业专业性更强,对市场参与者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从业者要求也高,在根本上限制了期货从业人员的人数。
跟“财大气粗”的券商业、银行业比起来,国内期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小,起步也晚,发展空间更广阔,目前从业人数仅有7万余人,未来至少还有20万的人才缺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且,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对那些对投资有丰厚兴趣的同学来说,充满了神秘感与吸引力。
事实上,期货行业缺人不是新闻,期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比一般的金融机构更加缺人。期货行业在人才争夺战中不具备优势,随着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创新型业务不断发展,期货公司留人难,人才匮乏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行业内部看,小公司因为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以及薪酬福利等多方面因素,生存环境更加严苛;而大型期货公司多吸纳有一定经验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另外,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会挖角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的专业人才。
根据中期协的数据,截至2023年2月8日,在中国期货业协会注册的从业人员为77822人,对比之下,2022年底证券从业人员总数达35.43万。
期货公司、现货企业最渴望什么样的人才?
一位行业高管直言,高端人才较少,博士学历占比不高,具有海外金融机构从业经历的实战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既懂期货和期权,又擅长现货贸易的人才缺乏,当前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但目前期货行业尤其是风险管理公司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能够主动管理资管产品尤其投资目的是期货等衍生品的主动管理人才也缺;国际性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又在国内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才。
“很多公司渴望投研、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端人才。虽然目前大型期货公司已经具备全方位的投入能力,但大多数期货公司还必须集中有限的力量突破重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局部优势,根据自身禀赋聚集相关领域人才,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黄健说。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现货企业因避险需求的提升,也需要相应的期货人才。“自己培养短时间用不上,只能从大型的公司中挖人。”一位上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证券、基金等行业的薪酬福利相较期货行业更具优势,期货公司优秀的投研人才也面临着被其他金融行业被挖走的风险。
“目前我们公司比较缺乏真正能够深入产业、机构的高端投研服务人才。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一是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搭建实现高端人才价值发挥的平台;二是持续提升公司的雇主品牌,为各类型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和氛围;三是加大对高端人才的投入,提高吸引力,目前我们正在高薪广泛招纳在产业研究和服务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黄健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发展迅速,但即使是排名靠前的风险管理公司,资金和人才也相对匮乏,注册资本及员工总人数相较国外投行或大型供应链企业也很小。目前好的风险管理公司均注重自身团队建设,一方面从产业吸收人才,另一方面引进衍生品高层次人才。
如何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记者在招聘平台上发现,量化实盘经理、基金经理、投资经理、期货公司研究员等一线岗位的年薪在30万—100万人民币不等,高管高达300万。
在打响“抢人大战”的同时,更需下好“留人大棋”。一位准备跳槽的行业人士直言,在从“抢人”到“留人”的转变过程中,雇主得对症下药,如何提升员工的获得感是公司应该考虑的问题。